煮好供應鏈:從廚房小撇步到企業大策略
最近跟朋友聊天,他跟我抱怨說,他家進口的好茶,突然被關在港口,無法清關。原來是貿易政策又變了,關稅又漲又降,讓他手足無措。這時候,我突然想到,這跟我們家裡煮飯,處理食材的過程,其實有幾分相似。
食材的「免疫力」:打造穩定的供應鏈
想想看,我們家裡要煮一鍋好吃的滷肉飯,需要哪些食材?滷肉、米、醬油、冰糖… 每一樣都不能少。如果有一天,醬油突然漲價,或是米缺貨,我們還能繼續煮下去嗎?當然可以,我們可以換一種醬油,或是用其他穀類代替。這就是我們在建立家裡廚房的「免疫力」,也就是說,要建立多樣化的供應來源,避免單一食材的價格波動或供應中斷影響到我們的烹飪計畫。
同樣的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需要考慮到這種「免疫力」。不能只依賴單一的供應商,或是單一的產地。如果貿易政策突然改變,關稅突然提高,或是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導致供應鏈中斷,企業就必須有備案,才能確保生產的持續性。
關稅的「調味」:影響成本與策略
就像我們在煮菜時,會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鹽、糖、胡椒的用量,關稅也是一種「調味」,它會影響商品的成本,也影響企業的策略。如果關稅降低,進口商品的成本就會下降,消費者就能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商品。反之,如果關稅提高,進口商品的成本就會上升,消費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錢。
舉個例子,如果我們想買進口咖啡豆,關稅降低,我們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買到咖啡豆,就能做出更便宜的咖啡,吸引更多的顧客。但如果關稅提高,我們可能需要提高咖啡的價格,或是降低咖啡豆的品質,才能維持利潤。
「港口」的等待:供應鏈的瓶頸
有時候,我們在家裡煮飯,會遇到一些狀況,像是冰箱裡的蔬菜快要壞掉,或是爐火突然熄滅。這些狀況都會延遲我們的烹飪計畫。同樣的,在供應鏈中,也會遇到一些「港口」的等待,也就是說,貨物在運輸過程中,會遇到一些瓶頸,導致貨物無法按時送達。
像是疫情期間,全球的港口都塞滿了貨櫃,貨船無法準時靠岸,導致許多商品無法按時送達。這時候,企業就必須提前預測需求,增加庫存,或是尋找替代的運輸方式,才能避免供應鏈的中斷。
「策略性設計」:打造彈性的供應鏈
就像我們在設計家裡廚房時,會考慮到收納空間、操作流程、清潔方便性等因素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需要進行「策略性設計」,也就是說,要考慮到供應商的選擇、運輸方式的選擇、庫存管理的選擇等因素。
舉個例子,我們可以選擇多個供應商,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。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,像是海運、空運、陸運,以應對不同的需求。我們可以建立彈性的庫存管理系統,以應對市場的變化。
「生物啟發」:從大自然中學習
大自然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。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習到許多關於供應鏈管理的啟發。例如,珊瑚礁生態系統,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即使某種生物消失,生態系統仍然可以維持。同樣的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應該建立多樣化的供應來源,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。
再例如,蜜蜂在採蜜時,會到不同的花叢採集花蜜,以確保食物的供應。同樣的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應該尋找多樣化的供應商,以應對市場的變化。
「風險管理」:預防勝於治療
就像我們在家裡煮飯,會注意食材的新鮮度,避免食物中毒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需要進行「風險管理」,也就是說,要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,並採取措施加以避免。
像是我們可以建立風險預警系統,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。我們可以建立應急預案,在發生風險時,能夠迅速應對。我們可以建立合作夥伴關係,共同應對風險。
「持續改善」:不斷優化供應鏈
就像我們在家裡煮飯,會不斷嘗試新的食譜,改善烹飪技巧,企業在建立供應鏈時,也需要進行「持續改善」,也就是說,要不斷優化供應鏈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。
像是我們可以定期評估供應鏈的績效,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。我們可以採用新的技術,提高供應鏈的效率。我們可以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,共同改進供應鏈。
總之,建立一個穩定的供應鏈,就像在家裡建立一個完善的廚房,需要細心的規劃、持續的努力、以及不斷的學習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確保商品的供應,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。
原文
標題:How Contracts Can Help Firms Navigate the Uncertainty of Global Tariffs
網址:https://hbr.org/2025/04/how-contracts-can-help-firms-navigate-the-uncertainty-of-global-tariff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