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元共融別走味:從彩虹麵包到台菜的創新之路
最近公司搞了一場多元共融的研討會,聽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情況就像我上次去吃日式定食,菜色名稱華麗,但吃起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靈魂。大家都在討論「多元」、「共融」,但好像每個人都在說不同的語言,就像在不同頻道的廣播,只能聽到雜音,聽不清重點。
「彩虹麵包」的困境
我記得小時候,麵包店開始推出「彩虹麵包」,五顏六色,看起來超誘人。但咬下去,卻發現裡面的麵團味道都一樣,只是外表不一樣。現在的多元共融,有時候也像這樣,只是把一些「多元」的元素堆疊起來,卻忽略了真正的融合。
公司那位新來的HR經理,總是喜歡用一些很「專業」的詞彙,像是「包容性」、「公平性」、「代表性」。但這些詞彙就像是裝飾品,放在漂亮的盒子裡,卻沒有真正滲透到組織的文化中。就像我上次買的進口餅乾,包裝精美,打開來卻發現是硬邦邦的,根本不好吃。
「麻將牌」的拼圖遊戲
多元共融,就像玩一局麻將,每個人手上的牌代表不同的背景、經驗、價值觀。如果只是把這些牌隨意擺放,那樣只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牌。真正的挑戰,是找到讓這些牌互相搭配、形成聽牌的技巧。
我有一個朋友,她是新住民家庭的女兒,從小在台灣長大。她曾經跟我抱怨,在職場上,她總是覺得自己像個「異類」,一方面要適應台灣的職場文化,一方面又要面對來自家庭的期望。這就像是她要同時扮演兩個角色,一個是台灣人,一個是「別人」。
「台菜」的創新與融合
我一直覺得,台灣的台菜,就是最好的多元共融範例。它融合了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、以及外省的飲食文化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風味。滷肉飯、牛肉麵、珍珠奶茶,都是這種融合的產物。
我記得我阿嬤常常說:「好吃的東西,一定是用心做的。」這句話也適用於多元共融。如果只是為了「多元」而多元,那樣只會是表面功夫。真正的融合,需要用心去了解、去尊重、去包容。
「語言」的橋樑
我曾經在一個國際會議上,看到一位翻譯員,她不僅要將不同語言的內容準確地傳達,還要兼顧文化上的差異。她就像一座橋樑,連接了不同文化的人們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這樣的人。他們不僅要了解不同的文化,還要能夠將這些文化有效地傳達給其他人。他們是溝通的橋樑,是理解的鑰匙。
「家」的溫度
我有一個朋友,她是原住民家庭的孩子,從小在山區長大。她曾經跟我說:「家,是永遠的港灣。」這句話讓我感動不已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這樣的溫暖。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被接納、被尊重、被理解。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。
「故事」的力量
我喜歡聽故事,因為故事可以讓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價值觀。我記得我小時候,我最喜歡聽我阿嬤講的童話故事,那些故事充滿了想像力、勇氣、和愛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故事的力量。透過故事,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經驗、不同的感受。透過故事,我們可以建立同理心、增進理解、促進融合。
「耐心」的藝術
我曾經在一個社區工作坊上,看到一位老師,她用極大的耐心,引導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,一起完成一個藝術作品。她就像一位園丁,細心呵護每一株幼苗,讓它們茁壯成長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耐心。它不是一蹴可幾的,需要時間、努力、和理解。它需要我們放下成見、學習傾聽、尊重差異。
「勇氣」的挑戰
我曾經在一個跨文化團隊中,看到一位同事,她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,即使她的想法與團隊的其他成員不同。她就像一盞明燈,照亮了團隊的方向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勇氣。它需要我們打破沉默、挑戰權威、表達真實的想法。它需要我們願意走出舒適圈、接受挑戰、擁抱改變。
「感恩」的心
我一直覺得,我們應該對身邊的人,對這個社會,充滿感恩。我記得我小時候,我最喜歡跟著我父母一起去廟裡拜拜,感謝神明保佑我們平安順利。
多元共融,也需要感恩的心。我們要感謝那些為多元共融付出努力的人,要感謝那些願意接納我們的人,要感謝這個多元共融的社會。
總之,多元共融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種行動。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、用行動去實踐。就像那碗美味的台菜,需要各種食材的完美結合,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風味。多元共融,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,才能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。
原文
標題:To Make Your DEI Efforts More Effective, Challenge Outdated Models
網址:https://hbr.org/2025/04/to-make-your-dei-efforts-more-effective-challenge-outdated-models